加 入 收 藏   设 为 首 页   联 系 我 们    

首页  |  犹太信息  |  犹太历史 犹太名人犹太商业 犹太教  | 犹太评论
圣经  |  犹太智慧  |  犹太科技 犹太影视 中东问题 以色列  | 犹太论坛

   犹太教典籍       
犹太教典籍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51    责任编辑:admin ]
 犹太教典籍
犹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圣经·旧约》(又称《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圣经·旧约》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又称《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它对《妥拉》及犹太教经文中的“613条诫律”逐一做出了详尽解释。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妥拉》外。犹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阐释与评注式著作,由于编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现相互包容和交叉评注现象。

 

 

《圣经·旧约》(《塔纳赫》)

犹太教的第一部经曲为《圣经·旧约》,希伯来文称作《塔纳赫》(Tanach)。它包含三部分:《妥拉》(Torah)5卷、《先知书》(Navim)8卷、《圣录》(Chetubim)11卷,共计24卷,因此也被称为《二十四书》,《塔纳赫》即三部分的开首字母之合。《塔纳赫》是自鞍捅嚷字簟钡讲ㄋ雇持问逼诘?50多年里,一批犹太祭司和文士收集古代犹太教历典籍和律法文献,加以整理、编纂而成。

 

希伯来圣经目录

漫话圣经之大卫篇

 

《妥拉》

原意为“教义”、“训诲”、“指引”,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部经书,又称《摩西五经》。其中详细记载了犹太人关于世界和人类的由来,犹太教各项律法条文,以及古以色列人早期历史情况的传说,这一切构成犹太教教义、教规的重要依据。

《创世纪》叙述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堕落、洪水灾害、人类如何分散于全世界,以及犹太人先祖的故事。

《创世纪》的传说以上帝在六日内创造天地的恢弘诗句开始。讲述上帝在创造完成物质宇宙后,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男人亚当和女人夏娃。上帝把他们作为大地的主人和海中鱼、空中鸟及所有地上爬行生动的主人。“伊甸园”的传说讲上帝把亚当和夏娃放在一个花园天堂-伊甸园里,夏娃受一条蛇(老女神传说的象征)诱惑,尝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她怂勇亚当也行此事,违抗了上帝的诫命。这一行为结束了他们的无知,使他们心明眼亮了。震怒的上帝诅咒蛇将成为所有动物中最低级者,永远用肚子爬行,吃尘土,成为人类憎恨的敌人;诅咒妇女在生孩子时要受痛苦;诅咒男人要为食物而在田野里终日劳作。最后他把这两个不顺从的人从伊甸园赶出去,并派天使把守园子,还安设了可以四面转动并能发出火焰的剑,护卫园子和生命树,使亚当和夏娃再也不能接近那棵生命树。上帝说:“现在人已成为我们中的一个和善恶者,难道他应该伸出手,从生命树上摘果子,吃掉它,永远长寿吗?”“大洪水”的传说详细叙述了挪亚-一位在他那一代人中唯一公义的男人的故事。上帝对人类普遍的恶行感到绝望,后悔创造了他们,就发下一场大洪水“要毁灭天下所有肉体”。但是他同挪亚订立了一份契约,因为挪亚一直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全部献给上帝。上帝指示挪亚制造一个方舟。这个方舟救了挪亚一家和上帝创造的每种生物中的一对。上帝应许再也不毁灭这个世界,并以一道彩虹作为“我与大地上所有血肉之躯契约”的标记。在“巴别塔”的传说中,上帝讨厌人们讲话,并使他们流散四方来限制他们的权力。《创世记》一书还讲述了犹太人的先祖-乌尔城的亚伯拉罕受上帝召唤,离开家乡来到“流着蜜与奶的迦南之地”的经历,及其子孙以撒和雅各等的故事。

《出埃及记》记述以色列人在埃及如何遭受迫害、耶和华如何派摩西去救以色列人、摩西如何同埃及法老斗法、又怎样领导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上帝帮助以色列人渡红海以及在西奈山赐予摩西律法故事。书中记载了“摩西十诫”及其他犹太教律法。

《利未记》主要记述逃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在西奈旷野中流浪的初期生活和摩西依靠利未人与叛教者斗争的情况,还记载了以利未人为主体的祭司阶层的献祭程序,以及民众应该遵守的诫律规则,其中大多系敬拜的规则。因此,这卷书亦称《祭司法典》。

《民数记》因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西奈旷野清点过两次人口数目而得名。主要记载以色列人在西奈旷野的40年流浪生涯及其初到迦南的生活状况。其中载有数条为后世指定的律法,也叙述了以色列人口是如何计算的。

《申命记》(申命是重申律法的意思)叙述摩西临终时,如何向以色列人民重申上帝的律法,劝喻他们服从上帝的律法,还记述了摩西的辞世、埋葬及人们悼念他的情况。

在犹太教中,《妥拉》占据着《圣经·旧约》的核心地位,为其最其神圣、最重要的部分。它规范着所有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在尔后的悠悠岁月中,犹太人正是从《妥拉》中寻求到鼓舞与指引。它也成为以后出现的《密什那》和《塔木德》的中心基础。犹太人深深地挚爱《妥拉》。约书亚·罗斯·李普曼(Joshua Loth Liebman)曾描述过这种感情:“《妥拉》是我们人民的不朽的保证。它如同这个世界一样广大深邃。它一直深入到苍天的蓝色神秘中。旭日初升与夕阳西下、应许与完成、出生与死亡、人类的戏剧……全都融入这部经卷之内。在漫漫而过的岁月中,我们犹太人在这部书中找到支持和力量。尽管许多民族兴起又衰落,尽管许多帝国征服他人又走向衰亡。以色列人通过他们对《妥拉》训诫的忠诚一直保持着持久的尊严。”

 

《先知书》

是《圣经·旧约》的第二部分,分为前、后先知书两部分。犹太教认为先知在犹太民族史上,是作为神意的代言人而不断出现的,他们有时引用过去的历史,有时预言未来的事情,借以劝告人们遵守同上帝的契约与上帝的律法。犹太人认为犹太民族领袖摩西是最伟大的先知,他的继承人约书亚及其随后的撒母耳、以利亚等也都是先知。这些先知没有留下著述,但他们的事迹被记录在《先知书》中。《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卷)与《列王记》(上下卷)被称为“前先知书。”同一期间,被认为是由另外一些“先知”亲自写出的书,称为“后先知书”,包括“三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及合为一卷的《十二小先知书》。犹太人的七十子希腊本《圣经》中,把《但以理书》作为第四大先知书,并在《耶利米书》后又附上《巴录先知书》。

《约书亚记》叙述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领导下征服迦南地,并分其地与各支族的故事。

《士师记》叙述士师时代的情形及其与四邻民族的战斗,及以色列人如何背弃耶和华,侍奉他神的恶行。

《撒母耳记》上下卷记载先知撒母耳、打罗、大卫的传记与故事。

《列王记》上下卷记载所罗门王朝的情形,及所罗门逝后,其国分裂为以色列国和犹大国的历史。

《以赛亚书》中的先知以赛亚是犹大国的先知。在以色列国倾覆前数十年,他宣布耶和华可畏的权能和崇高的威严,要求国人在一切困苦之时,祈求耶和华的帮助,而不要乞求世人的援助,他还预言一位和平的君王将登大卫之位,建立一永久之国,并必以正义治理国民。此书后半部为另一位先知在巴比伦所作,其姓名不详,因此被人们称为第二以赛亚。他应许犹太人得以早出巴比伦归国。以色列人将如同“耶和华的仆人”,把耶和华的旨意传给外邦人,使之将来共同得到救赎。

《耶利米书》记述先知耶利米出现在犹大国倾覆前数十年,在犹大国倾覆之后继续其工作。他宣布耶路撒冷的灭亡,但也称耶和华将与犹太人订立一不可解除的契约,此约纯系耶和华对犹太人的永久之爱而成,与外表之物无关,乃上帝与人民之间的一种纯属灵性及个人间的关系。耶利米是先知中的殉难者。

《以西结书》中的先知以西结是一位被虏至巴比伦的犹太人,是当时巴比伦犹太人精神领袖。他力言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更注重宗教领袖对于人民的责任。

在《十二小先知书》中,《何西阿书》记载先知何西阿在以色列国亡国之前几十年,出现于其国。他宣布上帝耶和华因以色列人所犯的罪行,将使之亡国,并成为囚徒被虏至异国。但此后耶和华会对以色列人再施慈爱,准许他们归回故国。

《约珥书》记述了先知约珥呼唤人民忏悔,称以色列人若转向耶和华,上帝必以其灵浇灌他们。

《阿摩司书》,先知阿摩司为著书先知第一人,出现于以色列国,略在何西阿之前。他称由于以色列人中的有钱有势者残害贫穷弱小者,因此正义之神耶和华将使他们遭遇灭亡之灾,这一惩罚是不能因祭祀或炫耀式的敬拜而免除的,即使以色列人为上帝的特殊选民,也无法逃脱这一劫难。

《俄巴底亚书》中,先知俄巴底亚宣告以东民族的灭亡,因为他们在犹大国灭亡时,曾残酷地蹂躏犹太人。

《约拿书》中,先知约拿讲述耶和华顾念处于“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

《弥迦书》记述了先知弥迦预言犹太人将会及早地从巴比伦归回故国。他们将会把耶和华的旨意传给外邦人,使之将来共同得到救赎。

《那鸿书》记载先知那鸿预言尼尼微将灭亡。

《哈巴谷书》记载先知哈巴谷预言巴比伦将灭亡。

《西番雅书》中的先知西番雅讲述耶和华愤怒之日发生的种种令人恐怖事件。

《哈该书》与《撒加利亚书》记述了先知哈该与撒加利亚劝告、鼓励自巴比伦回归的犹太人重修耶路撒冷圣殿。

《玛拉基书》记载先知玛拉基痛斥犹太人对宗教的冷淡和道德衰微。

 

《圣录》

包括《路德记》、《历代志》上下卷、《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哀歌》、《但以理书》,由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构成。从文学角度看,是《圣经》中最光彩夺目、富有魅力的一部分。

《路德记》叙述大卫王祖先的故事。

《历代志》上下卷叙述以色列的历史,起于上古之时,直至犹大国灭亡之际。书中特别注重一切有关圣殿及其敬拜的事宜。

《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均匀《历代志》的续编,二书全都叙述了犹太人自巴比伦归国后之事,主要讲述以斯拉及尼希米通力治理耶路撒冷的事迹。

《以斯帖记》叙述犹太人如何在波斯朝廷之内卫护自己,挫败敌人的阴谋。为纪念这一胜利,犹太人专门设立了“普珥节”。

《约伯记》讨论了虔诚敬仰上帝的人为何受苦的问题。

《诗篇》中有大卫和犹大国灭亡前其他作者的作品,但大部分是身为“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的作品。其中以各种不同角度描写虔敬上帝的犹太人的生活,使人从中得到教训与安慰。

《箴言》以宗教思想为基础,以“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为纲,阐述生活上实用的规则。

《传道书》为处世为人的至理名言,但言辞情绪忧郁,作者特别注重生命的虚空,因此该书第一节写到:“空虚,空虚,人生空虚,一切都是空虚。”

《雅歌》记载许多爱情与婚姻的诗歌。

《哀歌》叙述犹大国灭亡时耶路撒冷的惨状。

《但以理书》记述虔敬的但以理及其友人,不畏各种威胁、强迫,坚守祖先的宗教而获得丰厚的报偿;其敌人则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

《圣录》对犹太人生活的影响很深,犹太人在不同的节日里诵读它们。在逾越节读《雅歌》、五旬节读《路德记》、阿布月九日读《哀歌》、住棚节读《传道书》、普珥节读《以斯帖记》,以此来纪念他们历史上具有重大的事件和人物,激发自己的民族感情。

综上所述,《圣经·旧约》(《塔纳赫》)实际上是一部有关犹太人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完整地展示了犹太民族的发展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犹太人民广阔的生活画面,详尽地记载了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为了解和研究古代犹太人社会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圣经·旧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它几乎运用了所有的文学创作形式,如:神话、传说、小说、寓言、戏剧、散文、诗歌、谚语、格言,并独创了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为繁花似锦的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在《圣经·旧约》中,犹太人被流放的历史,是一再出现的主题。《圣经·旧约》的叙述强调每当犹太人背离上帝的诫命,就会惹怒上帝,被一次又一次地从其精神故乡驱赶出去,无家可归。

 

犹太教每周读经表

 

《次经》

(Apocrypha)犹太教圣书中不仅包括上述正典之书,还有另一类书,称为“不经之书”(Apocrypha,意为“隐藏”或“不为人所知”)。居住在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视这类书为正典,但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则否认它们。“不经之书”中有《以斯德拉一书》、《以斯德拉二书》、《托比传》、《犹滴传》、《以斯帖补记》、《所罗门的智慧》、《便西拉的智慧》、《西录书》、《耶利米书信》、《三少年之歌》、《苏珊娜的故事》、《彼勒和大蛇》、《玛拿西的祷文》、《马卡比传》上下卷等共15卷。按其内容可分为历史书、小说、智慧文学、启示文学、书信及褥文等。其中《马卡比传》上下卷为研究马卡比时代极有价值的材料。现代许多学者把它们总称为《次经》。

 

《伪经》

(Pseude-Pigrapha)指上述正典之书和《次经》之外的其他古代希伯来文宗教书卷,因其书 名、作者名属假托,书中人物也假托《圣经·旧约》人物的名义,而被认为是《圣经·旧约》的模拟作品或伪仿作品,称为《伪经》。它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00年一公元100年之间,大部分已散失,流传至今的只是一小部分,它们分为两类:《巴勒斯坦伪经》和《亚历山大伪经》。《巴勒斯坦伪经》用希伯来文或阿拉米文在巴勒斯坦写成,包括《十二族长遗训》、《禧年书》、《以赛亚殉道记》、《亚当与夏娃传》、《所罗门的诗篇》、《耶利米的其它语录》、《先知列传》、《约伯之遗命》、《圣颂》、《以诺一书》、《巴录启示录》、《摩西升天记》和《阿西加尔的故事》等13卷书,分别以传记体野史、诗歌、小说和启示文学的形式写成,内容大多是对《圣经·旧约》的补充和再创造。《亚历山大伪经》用希腊文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写成,共6卷,包括《亚里斯提亚书信》、《西比路巫语》、《马卡比传三书》、《马卡比传四书》、《以诺二书》和《巴录三书》,内容分为宗教文献、历史书、哲学著作和启示文学等。

 

《七十子希腊文本》

(Septuagint)《希伯来圣经》最早的希腊文译本。其中《妥拉》部分,是由72位犹太学者应埃及法老之请,在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后统称全译本为“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贤士译本”公元前3-2世纪用流行的希腊文编译而成,首先为不熟悉希伯来文的亚历山大地区犹太人使用,因此,亦称“亚历山大本”。公元1世纪流传于巴勒斯坦,为基督教最初应用的《圣经·旧约》,现仍为希腊正教会的通行本。后被译成多种文字,流布于全世界。

 

《马所拉》

(Masorah)希伯来语音译,意为“传统”,是犹太教根据《圣经·旧约》文句和读音的口传传统写成的《圣经译注集》。公元前6世纪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后,开始形成这一传统。为防止对《圣经》的篡改或删节,连原文中的句数和字数都有计算,称《圣经·旧约》原文共23203句。公元6-9世纪,一些专门从事编辑这些传统著作的犹太学者被称为“马所拉学士”,经他们译注和鉴定的《圣经》称“马所拉本”,是具有权威性的版本,甚至被视为《圣经》原本的善本。

 

《塔木德》

(Talmudh)犹太教的第二部经典是《塔木德》(希伯来语音译,意为“教导”,又称口传《妥拉》,出自《申命记》第11章第9节:“你们将用它来教导你们的孩子”)。其权威性仅次于《圣经·旧约》。对犹太教而言,《圣经·旧约》是永恒的圣书,而《塔木德》则是犹太教徒生活实用的经书,旨在给犹太人提供宗教生活的准则与处世、处事、为人道德规范。

公元70年罗马帝国毁灭耶路撒冷圣殿后,把犹太人全部驱逐出城。犹太人四散各地,原有的摩西律法在实行中发生问题,需要补充。公元135年科尔·科赫巴起义失败后,再无重建圣殿和重建一个祭司集团的希望,所剩的只有上帝的律法。人们如何才能保有这一律法呢?这时正值拉比时期,拉比犹太教的特点是重视宗教律法的阐释,而不注重教义的解释和对外传教;在宗教律法和世俗律法关系上,承认世俗律法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拉比们为他们自己制定了两个任务。集体任务是以编纂《米德拉什》而闻名。它是对《圣经·旧约》等宗教经典的注释、注解和对《妥拉》的神秘解释,也就是要解释出成文《妥拉》中的神秘意义。他们感到《妥拉》不仅是一部关于社会法律和历史事件的著作,而且其内还隐藏着它曾经是宇宙的律法和有关天地自然方而的全部知识。除了对成文《妥拉》神秘性的钻研外,拉比们还从事如何使《圣经》教义适用于完全不同于古代环境的当代生活,如何按当代价值观可以接受的方式解释经卷。大约在公元前30年-公元10年,学者大希勒尔为《妥拉》周到、审慎、有伸缩性的解释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原则。如:“你自己讨厌的东西不要强加给你的邻居。这就是全部的《妥拉》,余下的是评论。去,学习它。”

拉比们的另一个任务与犹太教口传律法有关。根据拉比传说,上帝在西奈山赐予摩西两部《妥拉》,一部成文的《妥拉》,还有一部口头的《妥拉》,后者是一部更大的教义书。它被记忆下来,并一代又一代地传到早期拉比那里。后来,各拉比学派在对口头《妥拉》不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开始把所有相关的评论和口传律法系统化。公元175年犹太人领袖犹大亲王发起并主持完成了一部口头《妥拉》编辑版本,公元200-210年成书,称为《密什那》。公元5世尼下半叶,犹太学者们又在此基础上编著《革马拉》,它是《密什那》的释义和补编。《塔木德》乃二者的合称,在经页上常左右并列,但后世往往称《革马拉》为《塔木德》。由于编纂地点不同,《塔木德》分为《马勒斯坦塔木德》和《巴比伦塔木德》。中世纪欧洲对《塔木德》的研究非常活跃,其诠解和补充工作迄今仍有延续。

《塔木德》被看作是犹太教的基本法典,因为其中包括民法、刑法、教法、规章条例、传统风俗、宗教礼仪、各种社会道德的讨论与辩论、著名犹太教学者的生平传略等。《塔木德》也被视为一部犹太教精神的百科全书,因为拉比们在辩论中调动了各种论据。书中有脍炙人口的格言、民间故事、传说、逸事集、双关语、梦析,还有包括神学、伦理学、医药学、数学、天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植物学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科学知识。其中的民间传说,如:巴山王巨人奥格的传说,夸张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对于外人,《塔木德》像是一个装满面了乱七八糟东西的柜子,一个没有索引的零散张页的百科全书。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塔木德》是难以接近的,然而那些懂得它的人已记住了它。

《塔木德》是犹太人智慧日积月累的贮藏所,而这种智慧并不是非要显示在表面上。《塔木德》不是具有必然真理的著作,而是阐述了很多有名有姓的犹太拉比的观点。拉比们互相之间常常无法取得一致,但他们的观点却被认为有着某种神圣不可侵犯性,值得研究,是对于永无止境地探求《妥拉》真理的一种贡献。

《塔木德》所解决的难题不胜枚举。若是关于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存在着观点上的不一致,《塔木德》就根据拉比中多数人的意见做出结论,因为《妥拉》就是教导大家遵从大多数人的意愿。此外,凡是《圣经·旧约》中律法显得过于简洁和散乱的地方,如关于安息日的律法,在《塔木德》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并汇集在一篇里;不然的话,要理解这些律法是不可能的。《塔木德》具有解决存在争议问题的权威性,因为《妥拉》中说“你们要根据他们将教导你们的那些教义和他们将宣告的判断准则来行动”(《申命记》第17章第8节)。这就说明,上帝已经把这种权威交给了犹太圣哲们,然而让所有犹太社团接受《塔木德》,却经过了好几百年。

《塔木德》继承并发展了《妥拉》的训诲和《先知书》的社会理想,又反映出犹太教怎样适应不同的时代,甚至在宗教法这个最难变革的领域中,也能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而不是凭法律条文的逻辑去做出新的解释。“首要的不是精研律法,而是实践”的主题思想贯穿在全部《塔木德》之中。在犹太经学院里,人们学习《塔木德》比学习《圣经·旧约》更要认真,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之为长老,除非他通晓《塔木德》,即使他对《圣经·旧约》烂熟于心也不行。掌握《塔木德》的传统方式是借助评论不断地阅读它,就它与他人争辩,提出更进一步的解释,直到它成为熟悉的领域。传统的西方词汇目录、索引等方式是最近才开始采用的。今日在《塔木德》研究领域中,在以所熟悉知识为主的传统学者和以批判观点而不是知识为主的现代学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鸿沟。

 

 

《密什那》

(Mishnah)希伯来语音译,源自其词根Mishnah(意为“重复”),《密什那》意为“通过重复学习或教导”。它是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塔木德》的前半部和条文部分。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171-217年)犹大亲王(亦称圣者拉比犹大)掌管乌沙犹太教公会。当时犹太教除《妥拉》成文律法外,还有数百年来拉比诠释律法而形成的大量的“口头法规”。这些法规是拉比们根据律法条文在实际生活案例上具体应用,教导犹太人“可行什么”和“不可行什么”。在犹大亲王的主持下,把自以斯拉时期以来一直收集的所有关于律法的评论汇集在一起,加以分类、整理和补充,经20多年时间,编成一部希伯来文巨著,称为《密什那》。这部带有辩论性评论集按一系列论文的内容编为6个分卷,共63篇。内容包括犹太教的教规、诫条和婚姻、家庭、宗教生活等守则。书中每一条亦称一条“密什那”,以相关事物为名,如:“安息日的密什那”。比如:针对“摩西十戒”中“记住安息日,保持它为圣日”的诫条,和在《圣经》里所说在这一天特别禁止的唯一工作形式是禁止点火。一些照本宣科的人简单地理解为:遵守律法的犹太人在所有的安息日的,应坐在寒冷黑暗的房间里。而“安息日的密什那”解释说:《妥拉》的真正含义是犹太人遵守安息日,将安息日作为礼拜和喜悦的圣日。应使犹太人家庭在安息日过得更令人兴奋。因此在一周的第七天,可以雇非犹太人来生火、点灯,做特殊的饭菜。如果一个非犹太人点亮一盏灯,一个犹太人可以使用这一灯光;但是他自己为此目的点亮灯是禁止的。根据“安息日的密什那”,安息日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家中最好的食物要供安息日用。这一天要穿上最好的衣服,即使是在非常时期,也不例外。在安息日人们还要受到拉比们的照顾。总之,《密什那》强调:犹太人一方面为保持律法圣洁,要慎重地走出每一步;另一方面在遵守律法的基础上,还要使生活过得更为舒服,并尽可能与律法保持一致。

《塔木德》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对《密什那》详尽的讨论,引用各种各样拉比的观点作为证明和争辩的总结。这些辩论以《圣经·旧约》经卷为权威,所采用的每一段经文是否准确合用要公开辩论。辩论的质量可以说是相当独出心裁的,有关哲学和伦理问题的辩论是敏锐透彻的。而在另一些时候,只是随机应变而已。

 

《先贤箴言》

(Pirgue Abioth)希伯来文原为pinke abot。古代犹太教贤士言论集。贤士指该都著名圣哲、拉比或宗教领袖,包括从摩西开始到希勒尔家族中的许多成员。此书内容是反映犹太教宗教观点的格言,如:“得美名者为真富,识《妥拉》者获永生”。原书被编入《密什那》第四卷内。近代学者认为它是从伦理学角度探讨犹太教口传律法释义的《密什那》小品论文集。

 

《巴莱沓》

(Baraitha)犹太教内不列入正典的学说的统称,意为“典外之说”,主要指未曾列入《密什那》的坦拿学说,流行于公元10-220年间。

 

《革马拉》

(Gemara)“革马拉”是阿拉米语音译,意为“补全”、“完成”,表示它补全《密什那》的遗漏部分并加以完成。它不仅是《密什那》的诠释和评注,还包含了大量与《密什那》原文没有直接联系的材料。包括:律法诠释、伦理格言、布道文稿、历史记述和神话故事等。构成《塔木德》的后半部和释义部分。主要用阿拉米文写成,后人往往单称之为《塔木德》。

《密什那》编成之后,犹太人生活与学习的中心渐渐从加利利移向巴比伦。自公元前596年,不少犹太人一直生活在那里。尽管这一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徒曾偶尔迫害过犹太人,但是巴比伦犹太人的生活要比加利利犹太人的生活轻松、容易、更相适。在巴比伦的犹太人社团中关于上帝律法的讨论一直在延续。公元3世纪时,《密什那》已流行于巴比伦的犹太人中。但巴比伦的一些犹太教学者认为《密什那》有其局限性,因为它的许多解释只适于巴勒斯坦传统,没有结合巴比伦的实际情况,也不包括已有的其他律法材料和补充的口传法规,还完全忽略了补充的宗教律法《哈拉霍特》。他们便着手整理这些补充材料,并进行诠释,终于在公元5世纪末编成另一部阿拉米文的口传律法释义汇编《革马拉》。《革马拉》是《密什那》和《妥拉》的释义、补编和附加评论,它是处理犹太人生活每一领域的文献集。几乎与此同时,巴勒斯坦的学者也对《密什那》编出不同评注的《革马拉》。《巴勒斯坦革马拉》大约在公元3-4世纪形成于巴勒斯坦提比哩亚“太巴比列”,记载了这一时期在加利利,特别是提比哩亚犹太经学院的讨论。《巴比伦革马拉》形成于巴比伦苏拉犹太经学院,约自公元3-5世纪完成。于是相同的《密什那》加上不同的《革马拉》,就形成两套《塔木德》,即:《巴勒斯坦塔木德》与《巴比伦塔木德》。两部《塔木德》都用阿拉米文夹杂些希伯莱文写成。然而《密什那》经卷则全部采用希伯莱文。两部《塔木德》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对同样的问题提出攻击,交换个人的见解。这两部《塔木德》经常互相引用,但在结论和解释上有一些不同之处。《巴勒斯坦塔木德》完成于公元425年。这部《塔木德》整体规模大约为《巴比伦塔木德》的三分之一。它在意大利、埃及等与巴勒斯坦密切相关的地方影响较大。《巴比伦塔木德》是两部《塔木德》中较大、较有影响的,约有250万个词汇。它完成于公元500年。由于它比《巴勒斯坦塔木德》约晚一个世纪,因此它的内容丰富,更适用于情况变化的社会环境,权威性也更高。自从犹太教在穆斯林帝国繁荣兴旺后,在那里《巴比伦塔木德》一直处于优势。现今犹太学校均采用它为标准本,其权威性超过《巴勒斯坦塔木德》,有争议时以它为准。

 

《托萨佛特》

(Tosfot)希伯来语“增补”“附加”之意,是一部解释和评注《巴比伦塔木德》的辞典式著作,其中包括中世纪犹太学者对《塔木德》的30个段落所做的系列评注,成书于12-14世纪的著名美因茨经学院。

 

《律法之书》

(Sefer Hathalachot)研究《塔木德》律法汇编。由11世纪著名《塔木德》评注家艾萨克·本·雅各·阿尔法西所著。全书主要用阿拉米文写成,部分章节使用了阿拉伯文。《律法之书》实际上是《塔木德》的缩写本,因而有“小塔木德”之称。书中略去了《塔木德》对《哈加达》的所有评论,浓缩了对《哈拉哈》的讨论,只集中讨论适宜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宗教律法。它的另一特点是对《塔木德》中未曾进行专项讨论,却被多次提及的有关律法进行梳理、归纳,最后集中起来,冠以“次要律法断案”的标题,使人们明了在碰到这类问题时如何依法行事。书中还根据作者对法典的精深理解,突出作者对《巴比伦塔木德》各项裁决的观点,使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感,更有利于为同时代人所接受。自它问世以来,一直被看成是犹太教法典的一部经典之作,作为中世纪犹太学者断案的一种标准,长期指导犹太人的生活,并成为后人对《塔木德》进一步研究的新起点。

 

《拉比拿单箴言》

(Aboth de Rabbi Nathan)犹太教典籍,成书于公元6世纪《塔木德》问世后,由《先贤箴言》发展而来,引证古代犹太教律法学者大量言论,论述该教的伦理观点。

 

《米德拉什》

(Midrash)希伯来语“解释”、“阐述”之意。犹太教解释、讲解《圣经·旧约》的布道书卷。公元2世纪时已有雏形,6-10世纪全部成书。全书按《圣经·旧约》各卷的顺序编定,对之进行通俗的解释与阐述,分别称为该卷的“米德拉什”。但每篇可有单独名称,如:“《出埃及记》的米德拉什”等。《米德拉什》的内容分为两种:《哈拉哈》(意为“规则”)-讲解经文中的律法、教义、礼仪与行为规范,说明律法如何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文体庄重严谨。《哈加达》(意为“宣讲”)-阐述经文的故事、寓意、逸事、传奇,及奥秘的含义等,亦受尊重,但更有趣味性。《米德拉什》对于了解犹太教有重要的价值,它是犹太教的通俗性典籍。犹太教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米德拉什》。

《米德拉什》是一部恢弘的、各种成分混杂的文献,在时间上覆盖了若干个世纪,在内容上则来源于庞杂的资料,其中有些是属于中世纪的。在《米德拉什》中,拉比们将新的观念引进犹太教中,并声称他们只是揭示那些早已存在经卷中之物。如:灵魂的观念没有在《圣经·旧约》中发现,但是却出现在《米德拉什》中,上帝被谈到和被接受的方式也改变了,在早期《圣经· 旧约》的叙述中,阿杜乃是在戏剧性的状态中向犹太先祖和摩西显现。如:在燃烧的荆棘中或冒烟的山上。以后先知们被天使般的使者拜访,或他们有时听到体内发生的一位神的声音对他们讲话。在《米德拉什》中,上帝则以更为超越、很少拟人的方式出现。出现在这个世界和人类中的这位上帝被称为“舍金纳”(Shekhinah)。他在创世时,为把忠诚、慈善和仁爱的行为带给人类而来到地球中,但是由于人类的恶行,他又撤回天上,因为地球上已没有他居住之地。《米德拉什》有时把对舍金纳之爱的保护描绘为一个闪闪发光的带翅膀之物。

 

《哈拉哈》

(Halakhah)希伯来语音译,原意为“规则”。犹太教口传法规。本指《妥拉》中各种律法条文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实行的说明,口传下来构成《米德拉什》的一部分,作为犹太教徒日常生活的守则。后泛指犹太教所有律法,包括《塔木德》中的律法规则。

 

《哈加达》

(Haggadah)由犹太教讲解《圣经·旧约》中的各种传奇、逸事、历史、民俗故事和叙述性的布道两部分组成,口传下来构成《米德拉什》的一部分。《哈加达》的基本内容约在公元2世纪固定下来,最早的单行本出现于8世纪。《哈加达》已成为保持犹太教传统的一个文化读本,也是向犹太儿童进行犹太史教育的一个课本。其体裁大都为宗教诗文、寓言和民间故事,属于拉比文学。例如:《圣经·旧约》中关于亚伯拉罕童年的记载很少,犹太教士讲解《圣经·旧约》时,经常穿插一些关于亚伯拉罕早年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被称为“哈加达”。《哈加达》惯用比喻或诗意风格,主张让人欢娱、舒展身心、驱散疲乏。饱学之士往往在严肃的研究之后,任其想象力自由驰骋。这就是《哈加达》的魅力和有趣之处。《哈加达》内容的阐释并不被认为是互相排斥的,同一句话可以被认为具有各种各样的、甚至互相相容的阐释。它们可以同时存在,不必从中做出任何抉择,因为人的拯救并不依赖于这个结果。对于犹太人来说,重要的事情是人们如何行动,而不是如何信仰。在犹太教会堂里的祈祷词有些出自《哈加达》,有些犹太教礼仪也出自《哈加达》。如,必须在一年一度的逾越节家宴上宣讲的《哈加达》故事,突出了庆祝逾越节的主题:对获得自由的一种庆祝。在《巴比伦塔木德》中30%的内容出自《哈加达》。以下的故事就是一例。

有一次皇帝对约书亚·本·哈南亚说:“我想看看你的上帝。”后者回答:“你不能看到他。”“真的!”皇帝说,“我定要见到他。”到夏至时,约书亚让皇帝脸朝着太阳,对他说:“抬着看它!”皇帝回答说:“我不能。”约书亚说:“如果在太阳里有一个唯一照顾上帝的仆人,受到祝福的是他。你不往上看,那你怎么能想象出其之上的神圣存在呢?”

  • 上一篇文章: 无神论·无宗教信仰者·皈依犹太教者

  • 下一篇文章: 犹太教和希伯来语
  •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游客于2009-1-20 17:38:59发表评论说:  看看书吧
         看看《犹太教小辞典》吧



  • 版权所有:犹太网 2004-2008 www.jew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Je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