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网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首页 信息目录 全部商家 帮助中心 犹太影视   犹太论坛
犹太信息 犹太历史 犹太名人 犹太商业 犹太教 犹太评论 圣经 犹太智慧 犹太科技 中东问题 以色列
  热门商家搜索:电脑 笔记本 二手车 房产 招聘 手机 MP3 数码相机 交友
   哈尔滨:近代东亚犹太人最大的中心       
哈尔滨:近代东亚犹太人最大的中心
[ 作者:张铁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2    责任编辑:admin ]
     19世纪末,正当俄国的反犹浪潮高涨之时,四海漂泊的犹太民族却在中国东北部的松花江畔找到了一个新的“避难所”。这些犹太人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等城市进行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城市建设起过重要作用。当时的哈尔滨已成为东亚犹太人最大的活动中心,犹太人口最多时达2.5万,其影响波及整个世界。至今哈尔滨仍保存着大量犹太人的遗迹和史料。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史和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哈尔滨是近代东亚犹太人聚居的中心之一

  由于沙俄的反犹、排犹政策,大批居俄犹太人外迁,这是犹太人移居哈尔滨的内在原因。沙俄的反犹、排犹政策由来已久。早在16世纪,沙俄在特别法中就规定,犹太商人或公民必须交纳双倍的税款。在沙皇1827年的敕令中规定,12~18岁的犹太青少年必须在义务兵营里服预备役,尔后再服25年的现役。1881年5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新政府的反犹政策更为突出。从这时起,俄国犹太人开始了大规模外迁。最大的一次迁徙发生在1881—1882年。直到19世纪末,居住在俄国的约占世界犹太人总数2/3的犹太人仍没有取得公民权。因此,俄国犹太人一直没有停止外迁,极渴望找到一个新的聚居地。同时,中东铁路的修筑及沙俄的对外扩张政策为俄国犹太人大量外迁及移居中国东北、特别是哈尔滨创造了条件。

  1896年6月3日,沙俄财政大臣维特与清政府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使沙俄政府在中国东北取得了一系列特权,并为俄国犹太人迁徙哈尔滨创造了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沙俄政府为了进一步控制中国东北,实现使中国东北变成“黄色俄罗斯”的目的,积极鼓励俄国人特别是犹太人移民中国东北。维特本人是一个“亲犹的”、有许多犹太亲友的财政大臣为此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宗教信仰自由,无限制的商业经营权和进入没有限额的学校。自此之后,一批又一批犹太人抱着逃离俄国、渴望自由及对远东处女地的淘金热情,来到哈尔滨定居。哈尔滨便成为近代东亚犹太人聚居的中心。犹太人移居哈尔滨的活动可分为四个阶段。

  1、沙俄时期(1897—1917)。继1894年第一个来哈尔滨的俄籍犹太人格利高里·鲍里索维奇·德里金成为哈尔滨最早的犹太移民之后,加上中东铁路开工,一批批犹太人来到哈尔滨。其中有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资本家、商人、手工业者、医生、艺人等,还有一些中东铁路护路队的士兵。到1902年,哈尔滨的犹太人已逾数百人。犹太人商店、企业达10家。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特别是犹太人协会成立后,在哈犹太人已达500人。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结束后,哈尔滨的犹太人迅速增加。1908年,成立“哈尔滨交易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有13名委员及候补委员,犹太人就占有8个席位,这表明了犹太势力的强大。1910年,哈尔滨有犹太人达1500人。

  到1914年,哈尔滨已有犹太人工商企业116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犹太资本又有了很大增长。1915年,俄国犹太人再掀东迁浪潮,目的地主要是美国,哈尔滨成为其必经要路之一。至1916年,哈尔滨犹太人已达5032人。

  2、十月革命后,到九一·八事变前(1917—1931年)。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犹太人携带大量的资产来到哈尔滨。他们当中有企业家、银行家及其后裔,也有许多下级军官和士兵、职员、医生、工程师、作家、音乐家、诗人和其他人员。哈尔滨的犹太资本更加强大。到1919年,哈尔滨犹太人已达7500人1920年达1万余人,大大超过上海犹太社区的规模,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一个犹太人社区。

  3、日伪统治时期(1931—1945年)。自1927年以后,犹太人在哈尔滨势力出现衰退的趋势。“俄亚银行”的破产,使许多犹太商社蒙受了巨大打击。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些从事国际贸易和毛皮业的犹太商号损失惨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犹太人受到排挤,犹太商社日益减少。大批犹太人陆续离开哈尔滨,前往上海、天津等地。至1940年,哈尔滨的犹太人仅剩2 800人1935年后,日本当局为了吸引美国等西方犹太资金,制定了一个“河豚鱼计划”,改变了对哈尔滨犹太人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的亲犹态度。首先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建立了远东犹太人理事会,这表明了日本当局承认犹太人的地位。其次,查封了反犹报纸《我们的道路》。准许先后于1937年、1938年、1939年三次在哈尔滨召开远东俄罗斯犹太人会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反犹势力重新抬头,哈尔滨犹太人社区再次受到影响,又有一批犹太人外迁。

  4、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初期(1945—1963年)。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哈尔滨,取缔犹太人组织。把社区领袖考夫曼、企业家斯季德尔斯基等一批犹太人押解到苏联,关进集中营。考夫曼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和犹太复国主义活动,被判25年徒刑哈尔滨犹太社区遭到毁灭性打击,犹太人纷纷离去。1947年6月底,苏联政府作出决策,准许旅居中国的犹太人返回苏联,但有许多犹太人辗转去了美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新中国成立后,犹太侨民仍陆续外迁,犹太社区已逐步瓦解。1950—1952年出境者达2000人,至1953年末,哈尔滨只剩453名犹太人。

  1956年,犹太新教堂关闭。1959年在哈尔滨犹太人只有130人,1963年,犹太旧教堂关闭,同年11月犹太宗教公会关闭。至此,犹太社区在哈尔滨长达60多年的历史,宣告结束。

    二、哈尔滨犹太人的宗教和社区组织活动

  1、犹太宗教公会。犹太民族当时是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因此犹太教是维系犹太人的精神纽带。1903年,哈尔滨犹太人创办了犹太人协会,后改称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同时建立了教堂。该公会是全市犹太教最高管理机构兼民事管理机构,管理市内两座犹太教堂、一个祈祷所及犹太学校、养老院、医院、图书馆、浴池、墓地和救济贫民食堂。

  犹太中心教堂是哈尔滨第一犹太教会,习惯称犹太旧教堂,教堂附属于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外埠的犹太人每逢重大节日都来哈尔滨做礼拜,所以这个教堂称总会、总教堂。每日早晚两次在教堂诵经祈祷。平日不断有人到教堂祈祷,每逢节祭日90%以上教徒都来做礼拜。1937年,有男信徒300名,女信徒250名。犹太教新教堂是哈尔滨第二犹太教会。该教堂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犹太教堂,可容纳500人做礼拜。当时,哈尔滨虽有犹太总教堂,但此教堂不受总教堂领导,而由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管理由于马家沟附近的犹太人去埠头新、旧教堂路途较远,为方便新城(现南岗)一带犹太人宗教生活之需要,由犹太人捐资于1918年在小戎街8号创设一祈祷堂,
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的执行机构为理事会。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理事会每两年举行一次选举,产生由11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经过协商和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司库各一人哈尔滨犹太教的主持被称作拉比,是犹太教的精神领袖。第一任拉比是列文在哈尔滨犹太社区的历届领导人中,亚伦·摩西·吉塞列夫和亚伯拉罕·考夫曼医生发挥了卓越的领导作用。吉塞列夫从1913年起就担任社区拉比并行使主教之职,他是犹太律法博士,出色的“塔木德”学者;被视为哈尔滨犹太人的精神领袖。1912年,27岁的考夫曼医生来到哈尔滨,他以卓越的领导才能献身于犹太事业的精神,逐渐成为哈尔滨犹太人的最高领袖。在首届远东犹太社团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远东犹太自治民族委员会(即中国各犹太社区联合会)主席。正是在这两位著名的犹太社会活动家的领导下,哈尔滨犹太社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

  当时在哈尔滨的犹太社会慈善机构主要有犹太妇女慈善会等1907年12月创办的犹太妇女慈善会,位于埠头区炮队街(今道里区通江街),会长是齐特林,以救济俄籍贫苦妇女为目的。犹太平民救济会于1907年12月创办,位于埠头区商市街(今道里西五道街),医生考夫曼是代表人,以不分国籍免费施诊、救济贫苦病人为目的。犹太免费食堂于1916年在埠头区炮队街成立,会长是金兹堡,以免费或半费供给贫民午膳为目的。犹太养老院于1921年在埠头区炮队街成立,代表人为院长拉宾诺维奇,以救济犹太残老为目的。犹太医院为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于1934年在埠头区中国五道街创办,医院共有床位25张,设有外科病房、内科病房、放射线科、口腔科及化验室。该医院集中了哈尔滨最知名的医生、专家,在哈埠医务界享有很高声誉,第一任院长是考夫曼博士。

  2、哈尔滨犹太圣裔社。这是在哈尔滨和上海的犹太人中存在的一种民间结社组织,具有兄弟会的性质。此前即已存在于世界各地,总部设在美国,中国的犹太圣裔社是其分支机构。哈尔滨犹太圣裔社成立于20世纪初,由哈尔滨当地犹太人中具有经济及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组成,社员之间互称兄弟姐妹,首脑为律师吉利切尔圣裔社可以说是犹太人的共济会。
  3、远东犹太中央情报局(HICEM)。HICEM这一简称是HIAS(希伯来移民援助会)和ICA(犹太拓殖会)两字的组合,也是两个社团联合组成的。远东犹太中央情报局是HICEM的分支机构,1918年在哈尔滨成立,负责人是比尔曼。十月革命后,哈尔滨滞留了两千多俄国犹太难民,衣食无着,远东中央情报局就是为了援助这些难民到达美国而设立的。此后,这一犹太救济组织一直以哈尔滨为主要办公地。在1918—1936年间,该局成功地帮助了万余犹太移民申请。1939年9月,该机构由哈尔滨迁往上海,并减去“中央”二字,称为“远东犹太情报局”。

  4、哈尔滨犹太青年组织——贝塔。贝塔原是纪念犹太军事领袖特鲁姆佩尔道的团体,后发展为世界各地犹太复国主义修正派的青年组织,是崇尚武力的团体。

  1929年,哈尔滨成立贝塔总部,当年的主要成员是:M·奥尔梅特、A·勒普兰德、P·列文、L·皮亚通奥维奇。他们积极发展成员,进行军事训练,为重返巴勒斯坦、复兴犹太精神、普及希伯来文学、筹集复国主义运动资金等积极进行宣传活动。

    三、哈尔滨犹太人的经济、文化活动

    1、哈尔滨犹太人的经济活动

  哈尔滨作为近代东亚国际商贸城之一,汇集着各国文化,商业贸易发达。犹太人移居哈尔滨以后,为了生存与发展,创办了许多商业企业,参与哈尔滨的金融、烟草、矿业及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成为当时活跃的、较有影响的商业势力。

  金融方面。哈尔滨远东犹太商业银行创办于1922年1月27日,创办人伊·索斯金为董事会主席,部分犹太富商为董事会成员。管理委员会主席为I·F·卡甘,注册资金40万卢布,主要是以犹太工商业者的资金融通为目的,1936年关闭。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1923年6月3日在埠头区中国大街(今道里区中央大街)开业,创建人为俄籍犹太商人德里金,是由犹太人集资创办的一家民营银行。1923年有会员420人,开业之初资本为哈大洋5 812元。1924年正式确定为10万元。该银行是哈尔滨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结束最晚的一家外籍侨民经营的民营银行。1959年10月,该行更名为哈尔滨市人民银行外侨储蓄所。至此,犹太国民银行业务全部结束。

  哈尔滨协和银行(最初称经济会),1926年10月经哈尔滨市政管理局许可,由经济会9名俄籍犹太人会员出资9 000日元创办。总行地址在埠头区中国九道街角(今道里区西九道街角),上海、天津、大连等地设支行。代表人是布洛卡诺·斯维埃特,交易人员多为犹太毛皮商。1934年,该行改称哈尔滨协和银行。1936年1月贷款总额20万元,1941年7月被迫并入犹太国民银行工业企业方面。自中东铁路修建后,哈尔滨犹太人相继建立了邦纳和明达诺维奇面粉厂(日产面粉4.8万公斤)、德里金和帕图申斯基面粉厂、斯季德尔斯基面粉厂(日生产面粉1.9万公斤)和索斯金面粉厂等英籍犹太人卡巴尔金在旧哈尔滨(今哈尔滨市香坊区)创办华英油坊。其规模和设备都居哈尔滨油坊业前茅,占地3.6万平方米,一昼夜加工大豆100吨,制油11吨,生产出独特的“板粕”53吨。其制油工业占有专利,为哈尔滨独有。大豆出油率可达12%~12.5%,所产精制豆油除销市内,还销往欧洲市场。创建于1904年的哈尔滨老巴夺烟厂在当时已具有一定的影响,生产的品种有美人头、双鱼等16种品牌。1952年5月,哈尔滨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定名为“哈尔滨制烟厂”,即今天的“哈尔滨卷烟厂”。斯季德尔斯基是一位杰出的俄籍犹太企业家,他在哈尔滨创办了斯季德尔斯基林业公司据1927年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编纂的《北满和中东铁路指南》一书统计,20世纪20年代,在北满的东部林区拥有林场的俄商中斯季德尔斯基家族拥有林场5段,计6485平方公里,所占比例之大,几近垄断,成为中东铁路主要木材供应商。

  商业贸易方面。法籍犹太人约瑟·卡斯普于1913年创建马迭尔旅馆。旅店不动产资金约70万元(银元)。设有高级房间66个,还有饭店、跳舞厅、电影院、理发处、汽车室等。“马迭尔”是哈尔滨最早的高级旅馆,许多名人显宦下榻此处。30年代,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以及斯诺均曾在此下榻。1909年,犹太企业家P·M·卡巴尔金在伦敦同英国资本家合作成立了“华英东方商业公司”,并在哈尔滨设立分公司,资本金17万英镑,地址在埠头区马街(今道里区东风街)。主要从事出口业务,向境外出口豆类、豆油、豆饼和各种种子。犹太人还在哈尔滨开设了伊·阿·卡斯佩珠宝店,卫·帕肯进出口公司,杰·易卜斯特尼、杰·波克沃特思进出口洋行等。还有莫斯科药房、第一区药房、广济大药房等多家药房。

    2、哈尔滨犹太人的文化教育活动

  重视文化传统和教育事业是犹太人的一个传统,虽然犹太人当时没有祖国,但由于犹太教和犹太传统文化之维系,不管犹太人走到世界何处,都没有丢弃自己的文化,依然是一个坚强的民族。

  1907年,哈尔滨犹太小学创立,亦称哈尔滨市私立犹太优级学校,1909年,又开办了犹太侨民小学校,亦称哈尔滨市私立犹太国民学校,地址均在埠头区马街53号,校长是司鲁茨结尔。1918年,创办哈尔滨犹太中学,亦称哈尔滨第一社会中学,地点在埠头区炮队街,它是全市惟一的一所犹太中学。1921年,犹太实业家斯季德尔斯基捐资修建了《塔木德》经学院,主要开设与犹太教有关的课程。《塔木德》经学院的建立,为扩大犹太教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犹太人在哈尔滨还建立了一些专门学校,如商业会计学校、钢琴声乐学校、音乐艺术学校、小提琴学校等,为犹太社区和哈尔滨市培养了一批音乐专业人才。

  1929年2月9日,英吉利——亚细亚电报通讯社创立,它是共产国际在哈尔滨设立的秘密新闻机构之一。社长是英籍犹太人哈同·弗利特。当时,苏联塔斯社在东北不能公开发电讯稿,为此,苏联通过共产国际调进一些英、美等国人到中国东北地区设立通讯社,为共产国际和苏联服务。当年中共北满特委公开发行的《哈尔滨新报》,绝大多数国内外新闻,都用“英亚社”的电讯稿。1936年,中东铁路被日伪收买时,“英亚社”结束了在哈尔滨的业务。1920年4月5日,列姆比奇与犹太人考夫曼在哈尔滨市埠头区中国大街5号创办哈尔滨柴拉出版社出版《柴拉报》(又译《霞报》、《曙光报》),该报是一份大众化日报。政治上倾向白俄,是哈尔滨私人出版社规模最大的一个。在上海、天津设有分社。列姆比奇于1932年死后,其妻O·B·列姆比奇出任柴拉出版社的业主,继续聘请叶·萨·考夫曼为社长。1926年10月,考夫曼在哈尔滨创办儿童刊物——《燕子》双周刊,并于同年出任《边界》周刊主编。他还是大众性晚报《鲁波尔报》(又译《喉舌报》)的发行人。柴拉报社在东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报业集团之一。在哈尔滨的犹太人报纸还有《哈尔滨犹太人协会理事会通报》(1920年创刊)、《犹太侨民和巴勒斯坦》(1920年创刊)、《犹太言论》(1918年创刊)、《犹太复国》(1920年创刊)、《犹太生活》(周刊,1920年创刊)。1921年,哈尔滨的犹太人在埠头区炮队街创办有犹太人图书馆,藏书1.3万册。此外,还有犹太人文学会、音乐团体等。

    四、哈尔滨犹太人的遗迹、遗址和档案

  今天哈尔滨地区的犹太人遗址、遗迹主要是当年犹太人在哈尔滨进行经济文化宗教等活动的遗存。

  哈尔滨犹太墓地,始建于1903年,地点在太安街(今太平区太安街),由哈尔滨市犹太宗教公会负责管理。据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报告称:1903年6月10日,开始埋葬第一个犹太人,截至1958年,共有3173个坟墓。起初只埋葬俄籍犹太人,后来不同国籍的犹太人也在此埋葬。据1938年《哈尔滨年鉴》记载:犹太墓地在当时的外侨墓地中占地面积最大,有2.4万平方米。其中已葬面积为1.3万平方米,未葬面积1.1万平方米,平均每年葬70人,已有2270个墓穴。按希伯来教规埋葬死者,设备完好,设洗尸、休息厅及办公室,通称为“犹太公墓”。1958年,由哈尔滨人民政府决定将市区的犹太墓地迁至东郊的荒山。位于哈同公路6公里处,占地面积836平方米,有坟墓677座。目前尚存588座。

  1977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出资对犹太墓地进行修复。现由哈尔滨市民政局皇山公墓管理处派专人管理。哈尔滨犹太人墓地葬有当年活跃在哈尔滨的著名企业家、市政管理人、工程师、音乐家、作家等。有犹太教拉比亚伦·摩西·吉塞列夫墓。基地右侧排列着当年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会长考夫曼亲属的墓群,有哈尔滨最早的面包师第一机制面包厂厂主I·G·梅金墓,哈尔滨秋林总会计师通科诺戈夫墓,马迭尔饭店老板的儿子、钢琴家西蒙·加斯普墓。哈尔滨犹太人墓地被认为是目前东亚地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犹太墓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哈尔滨犹太总教堂建于1906年,位于埠头区炮队街44号。1931年大火过后,对这座教堂进行了改造和扩建,目前此建筑的主体仍在。1963年底,教堂关闭。教堂原址改为哈尔滨车辆厂招待所,现址在道里区通江街58号。

  犹太新教堂建于1921年,位于与旧教堂相隔不远的埠头区斜文街88号,占地1296平方米,建筑面积1233平方米。1956年关闭。原址在现道里区经纬街120号。

  马家沟祈祷堂建于1918年,位于小戎街8号。占地851.27平方米,建筑面积172.01平方米。该祈祷堂的现址在南岗区光芒街8号,早已被拆除。

  犹太教会学校是全市惟一的一所犹太人中学校。1919年建于埠头区炮队街46号。它是现今世界上仅存的典型犹太建筑之一。现地址在道里区通江街64号,为朝鲜族第二中学校址。

  犹太医院是以考夫曼为首的米歇梅兰特·朱呼姆就诊基金会于1934年11月在埠头区中国五道街创办。医院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犹太建筑风格。现址是道里区西五道街34号,哈尔滨市眼科医院址。

  密腻亚救尔点食铺于1926年由犹太人E·S·考茨开办,位于埠头区中国大街93号。此店是上下两层楼房,现址在道里区中央大街哈尔滨摄影社址。太阳岛密腻亚救尔是分店,建于1926年,它是一座俄罗斯式全木结构的二层楼,现址在太阳岛风景街,太阳岛西餐厅址,后因火灾被毁。

  马迭尔旅店是由法籍犹太人加斯普于1913年在埠头区中国大街113号创建的。该建筑为巴洛克风格的欧式三层楼房。现址在道里区中央大街129号,马迭尔宾馆址。

  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是由波兰籍犹太人伊·阿·老巴夺于1904年在埠头区中国十三道街的16号创办的一所手工制造俄式纸嘴烟的小工厂,当时名为“葛万那烟庄”。现址在道里区西十三道街,华英酒楼址,1998年拆除。1920年,英美烟草公司与老巴夺兄弟合资经营烟厂,在秦家岗山街1号兴建厂房。新厂房占地面积18 447平方米,使用面积9 595平方米,厂房为四层大楼。1922年投产,更名为“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现址在南岗区一曼街9号,哈尔滨卷烟厂(老楼)址。

  哈尔滨犹太人的档案是伴随着哈尔滨犹太人社区的形成、发展、衰落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形成的。1903年,哈尔滨犹太人协会建立,这是最早管理犹太人档案的机构。此时,哈尔滨犹太社区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组织,以负责全面管理犹太人社区事务。1919年,哈尔滨犹太人社区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哈尔滨犹太人第一次经民主方式选举了领导机构,由原哈尔滨犹太人协会发展而成为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据1927年印制的《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组织章程》所规定的该会职能可以看出,哈尔滨犹太人档案,从1919年起存放于犹太宗教公会,并由宗教公会理事会派人专门管理。直至1963年11月,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关闭止。1963年后,由于在哈尔滨的犹太人大批出境,犹太教堂、犹太宗教公会等处遂改作他用,这批犹太人档案改由在哈尔滨的犹太人个人保管。直至80年代初方交给黑龙江省档案馆保存。此外,一些无国籍零散的犹太人档案则存放于哈尔滨市档案馆,尚未进行整理及鉴别。黑龙江省档案馆现存犹太人档案大约1400卷。大部分是为意第绪语、俄语档案,也有少量的日文、英文等档案组成。档案种类包括在哈尔滨的犹太人的个人档案、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档案等。哈尔滨犹太人档案是哈尔滨犹太人历史的见证,也是哈尔滨犹太学研究的可靠依据。

    五、余论

  近代哈尔滨犹太人的宗教、社区组织、经济、文化等活动,使哈尔滨一度成为东亚犹太人最大的活动中心,在世界犹太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犹太人对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这一段历史,很有现实意义。

  首先,近代犹太人在哈尔滨所从事的宗教、社区组织、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的文化生活,引进并介绍了欧洲的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哈尔滨及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如著名社会活动家、医生亚·考夫曼不仅长期担任哈尔滨犹太社区的领导人,而且还创办了哈尔滨犹太医院,该医院设备先进,在哈尔滨医务界享有很高声誉。哈尔滨最大的私人出版社《柴拉报》的创办人之一考夫曼,先后在上海、天津创办分社,成为东亚最引人注目的报业集团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哈尔滨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文学家涅文斯基所创作的《生活底片》作为文学教材,在哈尔滨产生一定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特拉赫腾伯格,他是世界著名犹太教育家奥尔的学生,彼德堡音乐学院金质奖获得者,长期担任哈尔滨交响乐协会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指导,并曾担任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的校长,为早期哈尔滨和新中国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曾有大批犹太艺术家来哈尔滨演出,如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海斐茨、斯特恩等,丰富了哈尔滨的音乐舞台。哈尔滨犹太人兴建的各种建筑物,如马迭尔旅馆、犹太教堂、犹太学校、协和银行等,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千姿百态。由于犹太人在哈尔滨的早期革命活动,如“英亚社”的活动等,使哈尔滨有“红色丝绸之路”之称。

  其次,哈尔滨犹太人曾积极从事经济活动,开办银行,修筑铁路,创办实业,兴办进出口公司,对哈尔滨及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黑龙江及中国东北地区的出口贸易。

  再次,随着犹太人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影响的增长,在当今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具有现实意义。哈尔滨犹太人的研究是中国犹太学和世界犹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史和现在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的状况,可以为中国犹太学和世界犹太学研究增加更有意义的内容。哈尔滨曾是近代犹太人在东亚的聚居中心和精神中心,目前仍保存着大量的犹太人遗迹和史料,如犹太教堂、旅店、犹太学校等,如果对哈尔滨犹太人遗迹遗址进行修缮,特别是将现在哈尔滨道里区经纬街162号(原犹太新教堂)辟为“哈尔滨犹太人及犹太文化博物馆”,再将犹太教堂、犹太墓地及哈尔滨其他地方的犹太遗迹遗址构成一条旅游线路,使其成为独特的人文旅游景观,以配合原有的冰雪旅游、自然山水旅游,以此来吸引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祭扫墓地、旧地重游,将促进哈尔滨及黑龙江省的旅游业发展。

  另外,哈尔滨犹太人遍布世界各地,有的已跻身世界名人之列,以色列几届政府中的一些部长就曾是哈尔滨犹太人,这些犹太人一直将哈尔滨当做自己的再生之地和故乡,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与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进行广泛联络,重视他们对“故乡”的渊源情感,使他们加深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了解,利用其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来促进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

  参考书目:

  [1]  [以色列]阿巴 埃班.犹太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51. 

  [2]  [美]安德鲁 马洛泽莫夫.俄国的远东政策(1881--1904)[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57.

  [3]  张铁江.第一个来哈尔滨的犹太人----发现格里高利 德里金的墓碑[N].黑龙江日报,1999-12-23.

  [4]  徐新。哈尔滨历史上的犹太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81-84。

  [5]  房建昌。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各地犹太人概貌[J]。近代史研究,1997,(6):50-52。

  [6]  远东报,1919-01-17。

  [7]  徐新,等。犹太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  王健。哈尔滨犹太社区新探[J]。史林,1998,(2):101。

  [9]  哈尔滨市志(第34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0] 黑龙江省档案 153-1-933号。

  [11] 伪“满洲国社会事业联合会”。满洲国社会事业概要(第2号)[M]。1938,112-113。

  [12]赵喜罡。哈尔滨犹太人简说[J]。哈尔滨史志,1995,(2):33-36。

  [13]房建昌。上海和哈尔滨犹太圣裔社述略[J]。史林,1997,(2):101-106。

  [14]戴维·克兰茨勒。上海犹太难民社区[M]。许步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50。

  [15]刘万钧,等。满洲黑手党----俄国纳粹黑幕纪实[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113。

  [16]《НОВОСТИ ЖИЗНИ》1927。

  [17]哈尔滨市档案馆。哈尔滨经济资料文集(第4集)[C]。1991。

  [18]Zvia Shickman-Bowma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 the Origin of the Harbin Jewish    
Community,1898-1931[A].Z.Goldsteim.The Jews of China(W·L·1)[C].M.E.Sharpe,1999.194.

  [19]李兴耕,等。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1945)[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 上一篇文章: 哈尔滨犹太人墓地考察研究

  • 下一篇文章: 哈尔滨犹太人遗存考略
  •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版权所有:犹太网 2004-2008 www.jewcn.com, 网络实名:犹太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声明  加盟合作  联系我们
    Powered by Je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