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首页 信息目录 全部商家 帮助中心 犹太影视   犹太论坛
犹太信息 犹太历史 犹太名人 犹太商业 犹太教 犹太评论 圣经 犹太智慧 犹太科技 中东问题 以色列
  热门商家搜索:电脑 笔记本 二手车 房产 招聘 手机 MP3 数码相机 交友
   犹太教理念与巴勒斯坦地域争端的关系       
犹太教理念与巴勒斯坦地域争端的关系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26    责任编辑:admin ]
内容提要 犹太教与犹太民族与生俱来相互依存,犹太教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宗教理念
    的与众不同。“上帝造民观”、“应许之地观”、“契约观”等宗教理念,其中特别是“应许之
    地”观,千百年来不但影响着犹太民族的思维方式,而且为流散中的犹太人返乡复国提供了
    重要的思想基础,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即是犹太教理念的具体体现。正是对巴勒斯坦的这种特
    殊的宗教情结,使犹太复国主义者将巴勒斯坦作为复国地点的选择对象。以色列建国后,犹
    太教这种根深蒂固的宗教理念对阿以冲突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犹太教 犹太复国主义 巴以冲突
      作者简介 陈双庆,1966年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文化民族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宗教因素日益突出,在国际关
    系的某些领域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阿以争端已持续半个多世纪,它之所以久拖不决,固然与双
    方安全和政治利益存在矛盾,以及大国在背后的支持有关,但植根于两大民族历史中的宗教情结
    也不容忽视。一方面,阿以领土争端激化了宗教矛盾,并引发了带有宗教色彩的暴力恐怖活动;另
    一方面,宗教矛盾又对阿以冲突推波助澜。随着阿以谈判的深入,双方民族、宗教矛盾的不可调
    和性愈发凸显,使阿以问题更为错综复杂,加大了解决难度。本文试从犹太教理念与犹太复国主
    义以及巴以之间地域争端的内在联系入手,对犹太教与阿以争端的关系作一些粗浅分析。
      犹太教的特点及理念
      犹太教之名源自古希腊文Ioudaismos ,意指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及习俗。①与基督教和伊斯兰
    教相比,犹太教的独特之处在于“教族合一”性。希伯来语中与犹太教意思相近的Yahadut 一词表
    示“犹太人的一切”,其英文对应词Judais m 源自希腊语Judais mos ,既表示宗教,又表示民
    族。由此可见,犹太教与犹太民族与生俱来相互依存。一方面,犹太教只是犹太民族的宗教;另
    一方面,犹太民族具有鲜明的“宗教气质”。可以说,没有犹太教,犹太民族也许早就不存在
    了。因此,不论是从教义基础,还是从宗教节日等因素来讲,犹太教都是集宗教观与民族观为一
    体的宗教。犹太教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其宗教理念的“与众不同”。从民族历史中认知上帝、寻
    找自我,是犹太教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以下几个犹太教理念上可窥见一斑。
      上帝选民观。 犹太教教义认为,犹太民族是上帝从万民中挑选出的一个特别的民族。《圣
    经》②中有这样一段话:“因为你们是耶和华(基督教对犹太教神雅赫维的读法)你主神的圣
    洁的民,耶和华从地上的万民中拣选你们特作自己的子民。”③故犹太人自称为“特选子民”。近
    代的犹太学者认为,特选子民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特选意味着一种责任而不是权利。圣洁和荣
    耀只能被视为对忠实守约的一种报答,而不是无条件的赐予和犹太民族的一项特权。《圣经》中
    多次暗示,特选意味着犹太民族为其他民族承担责任,甚至包括替他们受难;二是指犹太人的独
    特性,说明犹太人具有较高的智慧和品行。尽管特选子民只是一个宗教上的观念,然而千百年
    来,特别是在犹太民族遭受迫害、面临民族危亡之际,这一观念不仅使受难的犹太人在精神上得
    到慰藉,使犹太民族文化得以承袭下来,而且使犹太人在道德上不断追求完美,在精神上始终保
    持昂奋。
      应许之地观。 应许之地亦称“以色列之地”,即巴勒斯坦早就是上帝应允赐给犹太民族
    永远居住的土地。据《圣经》记载,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约在公元前1900年率族人从两河流
    域来到迦南地(今巴勒斯坦)后,上帝耶和华向他许诺:“我要将你现在居住的地,就是迦南全
    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我也必作他们的神。”④犹太人根据这一传说,把这片土地
    视为应许之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特有的“故土观念”。
      契约观。 此说源于《圣经》的《创世纪》中上帝与犹太民族始祖亚伯拉罕缔结的“约”:
    “亚伯拉罕必将成为强大的国,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他得福。我眷顾他,为要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
    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⑤在《圣经》的《出埃及记》里,叙述摩西在率领希伯来人
    (犹太人祖先的称谓)离开埃及后,曾将他们全体召集在西奈山下,集体确认了祖先与上帝订立
    的约,确定了犹太民族对上帝的集体承诺。从此,作为“特选子民”的犹太民族,便肩负上帝
    委托的特殊使命。这个约不但像日月星辰的运行一样永远不能废除,而且对每个犹太人都有约束
    力。犹太人一旦“违约”,必将受到惩罚,蒙受苦难,即遭受“加路特”(希伯来文意为“驱
    逐”、“放逐”)。后来,由于犹太民族没有完成它的使命,即未能成为“以正义、道德以及
    和平照亮各民族的灯塔”,果然受到了惩罚。⑥这成为解释犹太人在历史上历尽磨难的教理依据。然
    而,犹太人只要诚心忏悔,并服从上帝的旨意,即遵守犹太教律法(在犹太教中,占据核心地位
    的是律法,律法规范着所有团体和个人的行为)⑦,仍将会得到上帝的拯救,即“苟拉”(希
    伯来文意为“救赎”)。
      上述理念成为犹太教思想的出发点和中心点,也影响了现代世界中的世俗犹太人。18世
    纪以来,欧洲民族主义精神渗入犹太人头脑中,许多犹太人背离了正统犹太教及其生活方式,力
    求完全融入现代社会。在现今的以色列,严守宗教戒律的犹太人仅占20%,不遵守教规的犹太
    人也占20%,60%的犹太人根据个人意愿和依照民族传统遵守某些戒律。⑧多数犹太人被看做
    世俗犹太人,这和当年教族完全合一的情况已有所不同。尽管如此,犹太教理念仍深深地植根于
    大多数犹太人心中。如以色列国的创始人、首任总理本·古里安把《圣经》说成是他“生平惟一
    最重要的书”。他解释说:“由于我经常引用犹太教的经文,我要申明,我本人并不相信经文中的
    上帝。我的意思是,我不能‘求助于上帝’,或者说去向一个生活在天上的超人祈祷。然而,尽管
    我信奉的哲学是世俗的,但我深信耶利米和以赛亚(二人均为《圣经》中的先知)的上帝。我确
    实认为,这是犹太遗产的一部分。我不是教徒,以色列早期的创业者多数也是不信教的。可是,
    他们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爱却是来自《圣经》。”⑨
      犹太教与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复国主义又称锡安主义,既指犹太民族返乡复国的思想,也指犹太人以返乡复国为宗旨
    的运动。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号召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古代故乡巴勒斯坦,在那里重
    建一个以犹太人为主的民族国家,复兴犹太民族。从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第一届犹太复
    国主义代表大会开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加上大国的背后
    支持和操纵,世界上惟一的犹太国家———以色列于1948年在巴勒斯坦宣告成立。以色列国的诞
    生,成为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的直接导火索。因此可以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既是以色列建国的
    前提,也是阿以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
      尽管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基本上是一场世俗性的政治运动,但如果我们沿着历史的踪迹寻根溯
    源就会发现,其思想和理论基础都与犹太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宗教意识的积淀,为犹太
    复国主义的建国理想最终得以在巴勒斯坦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圣经》是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用
    来联络犹太人感情,激发犹太人民族意识的重要理论资源。《圣经》中说犹太人将回到锡安山聚
    居,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便利用它号召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返回锡安山,复兴犹太国。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赫茨尔在巴塞尔大会上致开幕词时指出:“现在我们已经返回家园,
    在犹太教尚未返回犹太国土以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就是犹太教的回归。”⑩可见,虽然犹太教
    与犹太复国主义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但离开犹太教去考虑犹太复国主义和离开这两种思想去
    考虑以色列———至少按这个国家今天的情况都是不可能的。(11)
      1.犹太人早期的三次大流散与宗教复国思潮的兴起
      史实与传说融为一体,是犹太民族古代史的一大特点。因此,源远流长的犹太史与犹太教可
    谓水乳交融。
      据《圣经》中的《出埃及记》记载,约在公元前1445年,犹太民族英雄、先知摩西(希伯
    来文意为“拯救或赎买别人的人”)奉上帝之命率希伯来人走出埃及,辗转到西奈半岛。他在西
    奈山与上帝立约,标志着犹太教诞生。犹太人经过漫长的“士师时代”(士师意为部落联盟首
    领),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犹太国家———希伯来王国,将犹太教定为国教,在首都耶路撒冷为上
    帝建造了金碧辉煌的圣殿,史称“第一圣殿”。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帝国皇帝尼布甲尼撒率
    军队灭犹大王国,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掳往巴比伦为奴,史称“巴比伦之囚”。这就是历史上犹
    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
      此后,犹太人还先后建立了“第二圣殿”和“第三圣殿”,但均遭失败。到公元135年,犹太
    人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最后一次起义失败后,幸存者绝大多数逃离或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此犹
    太人开始了长达千年的流散生活。
      在巴比伦,那些流落他乡、寄人篱下的犹太人深切怀念原来的家园,渴望回归故土,但身为
    囚虏无能为力。万般无奈的犹太人开始在残酷的现实中寻找精神寄托,于是萌发了一种宗教拯救
    信念——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复国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企盼上帝派救世主弥赛亚将流散的
    犹太人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当时,在巴比伦出现了3位“先知”,即耶利米、以西结和以赛
    亚。他们将复国思想与宗教信仰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宗教复国思潮。耶利米宣称,犹太人
    目前的悲惨境遇是上帝对其道德沦丧的惩罚。但上帝最终还是会拯救犹太人的,一位救世主将来
    会在大卫王的后裔中出现,引导他们返回故土,重建家园。以西结将流亡在外的犹太人比做失散
    的羊群,将巴勒斯坦称为犹太人的“生命之地”。他强调,只要犹太人恪守犹太教戒律并“知罪悔
    过”,上帝(便)会帮助他们“重新生活在生命之地”。先知以赛亚则进一步宣讲上帝将派救世
    主降临、解救犹太人回归故土的思想,并对这位救世主作了具体的描述。先知们为告慰犹太人,
    还引用上帝在“第一位拯救者”摩西率领希伯来人出埃及时对他说的话:“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
    的苦,我实在看见了。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出那地,到美好宽阔、流奶与
    蜜之地,就是迦南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12)濒临绝望的犹太人从
    先知们的“预言”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增强了得救返乡的信心。
      2.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中犹太教理念的具体体现
      从犹太人的历史中可以发现,犹太民族返乡复国的思想源于犹太教中的“应许之地”观念。
    对犹太民族而言,这一观念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犹太民族与应许之地的精神联系。在犹太人失国、
    流散期间,应许之地一直是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历史上,每
    个时期都有犹太人不顾艰难困苦,跋山涉水,从散居地返回这块多年向往的圣土。
      迦南(今巴勒斯坦)特定的地理要素中融入了亘古不变的犹太宗教情结。《犹太季评》主编、
    历史学家阿伯拉罕·A·纽曼指出:“甚至在犹太民族被迫离开他们的祖国以后,巴勒斯坦的天空
    和土壤、雨水和甘露、圣地的树林和果实,仍然继续反映在当今犹太人的祈祷及宗教节日中。”(13)
    地理要素在犹太教中的意象化集中体现在犹太人对耶路撒冷、锡安山等地理概念所进行的宗教理
    念化处理上。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历史传统的活见证和宗教复兴的中心,是“神圣之城”,是犹
    太精神的象征和寄托。在犹太人看来,迦南作为犹太人的根基,已在犹太文化、历史与宗教的混
    和积淀中成为他们“无法忘怀的家园”。许多海外的犹太人常常随身携带一小袋从那里取来的泥
    土,以便在死时能象征性地葬入“应许之地”。
      千百年来,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宗教祈祷和日常婚丧嫁娶仪式上都念念不忘讲述返乡
    复国的主题。每当祈祷和礼仪结束时,他们都高呼“明年在耶路撒冷相会”。至今,这句话仍在
    以色列犹太人中广为流传。正是基于这种根深蒂固的故土观念,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们视
    巴勒斯坦为“犹太人记忆中永存的历史家园”,并最终将其作为复国地点的惟一选择对象。1862
    年,德国犹太思想家穆萨·海斯发表《罗马与耶路撒冷》一书。他在书中作了如下表述:“耶路
    撒冷是我们所丧失的一切,我们所向往的一切,我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14)在他的思想影响下,
    第一批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如“圣山热爱者”应运而生。巴勒斯坦对于犹太民族及犹太教的孕育和成
    长具有初始性的重要意义,凝聚着犹太人浓厚的民族和宗教感情。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正是利用了
    犹太教中的这种故土观念,“把回乡的传统渴望和犹太人对实际需要的考虑结合起来”(15)。
      犹太教与伊斯兰教对巴勒斯坦的宗教地域情结的冲突
      巴勒斯坦是上帝赐给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正是这种宗教地域情结使犹太人在阿以争端中常
    论证自己是巴勒斯坦地区的合法主人,并以考古发现作为佐证。这种观念也强化了犹太人回归巴
    勒斯坦并坚决捍卫领土的意识,且成为一些极端分子以暴力手段破坏阿以和解的“教法依据”。
      犹太极端分子以宗教的名义,伺机破坏和平进程。1974年2月,全国宗教党内一伙正统派
    神学院学生组成“信仰者集团”,专门从事推动在被占领土扩建犹太人定居点、阻止向阿拉伯人
    归还领土的活动。他们认为“犹太人能够夺取阿拉伯人的领土证明了弥赛亚时代的到来”(16)。1982
    年,以政府根据与埃及签署的和平条约,命令在西奈半岛的犹太定居者全部撤出,但遭到“信仰
    者集团”领导的亚米特犹太人定居点居民的坚决抵制。最后,政府不得不动用军队强行赶走这些
    犹太定居者。1995年11月,巴以签署第二阶段自治协议不久,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遇刺。刺杀拉
    宾的凶手———以色列巴尔·伊兰大学学生伊格尔·阿米尔在接受审讯时理直气壮地声称,他是“奉
    上帝之命”杀死出卖犹太人领土的“叛徒”和纵容阿拉伯人杀害犹太人的“刽子手”,这完全符
    合“哈拉卡”(犹太教律法)的教义。(17)
      犹太人与阿拉伯穆斯林对巴勒斯坦的宗教地域情结集中体现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由于耶路撒
    冷作为宗教圣地,凝聚着犹太和阿拉伯两个民族的宗教感情,在这个问题上具有“先天性”一触
    即发的尖锐矛盾。犹太人视耶城为本民族的宗教与精神中心,经常引用《圣经》中大卫王的著名
    诗句:“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
    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18)巴比伦时期的犹太教口传律法《塔木德》
    中,有一段圣餐祷词写道:“在(上帝)授予世界的十份美丽之中,有九份为耶路撒冷所得,只
    有一份给了世界其他地方”。而根据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巴勒斯坦对于阿拉伯穆斯
    林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这里有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的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即阿克萨清真寺所
    在地——耶路撒冷。在麦加之前,阿拉伯穆斯林曾将耶路撒冷作为朝拜方向。
      由于耶路撒冷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与复杂性,它成为阿以矛盾的焦点和中东和平进程难以
    攻克的堡垒。1996年9月,内塔尼亚胡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及考古挖掘,证明犹太人是耶城的
    主人,擅自开通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的地下隧道,结果引发以巴大规模流血冲突,死伤逾千人。
    2000年9月,当时在野的利库德集团主席沙龙为了显示其“捍卫”耶路撒冷的决心,强行
    “访问”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的伊斯兰教圣地,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流血冲突,使和平
    进程严重倒退。2001年7月29日,在以色列警察的护卫下,一个名为“圣殿山忠诚者”的以色
    列犹太教极端组织用卡车将一块4·5吨重的“奠基石”运到耶路撒冷圣殿山附近,象征性地为犹
    太教“第三圣殿”举行奠基仪式,引起巴勒斯坦阿拉伯穆斯林的愤怒。上千名巴勒斯坦人聚集在
    圣殿山上的阿克萨清真寺广场举行示威抗议活动,引发冲突,结果造成约15名以色列警察和
    30多名巴勒斯坦人受伤。从这几次冲突的直接原因中可以看出,耶路撒冷紧紧地牵动着阿犹两
    个民族的宗教神经。
      犹太教作为阿以冲突一方———以色列国的主体宗教,其理念对巴以领土争端的影响虽不是直
    接的,但无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我们研究阿以问题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责任编辑:樊小红 责任校对:徐 拓)
   
    ① 卓新平:《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② 本文指犹太教的正式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3个部分。主要内容为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故事
    传说、犹太民族古代历史的宗教叙述和犹太教的法典、先知书、诗歌及格言等作品。
    ③《圣经-申命记》第14章第2节。
    ④《圣经-创世纪》第17章第8节。
    ⑤《圣经-创世纪》第18章第18节。
    ⑥[以]阿巴·埃班:《犹太史》,阎瑞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页。
    ⑦ 周燮藩:《论什么是犹太教》,载《世界宗教研究》, 2000年第2期,第6页。
    ⑧ 以色列新闻中心编:《以色列概况》(中文版),耶路撒冷1995年版,第114页。
    ⑨ 参见理查德·尼克松:《领导者》,尤勰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321~322页。
    ⑩ 徐向群、余崇健主编:《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11) [美]凯马尔·H·卡尔帕特编:《当代中东的政治和社会思潮》,陈和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2~363页。
    (12) 《圣经-出埃及记》第3章第7~8节。
    (13) 刘洪一:《犹太精神》,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14) [美]海曼·卢默:《犹太复国主义———它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纽约国际书籍出版公司1973年版,第7页。
    (15) [美]纳达夫·萨弗兰:《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北京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3页。
    (16) 杨灏城、朱克柔主编:《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宗教与世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5页。
    (17) Steven Si mon,The NewTerrorismandthe Peace Process ,The
    Begin-Sadat Centerfor Strategic Studies ,Bar-Ilan University,October
    2000,p.12.
    (18) 《圣经-诗篇》第137章第5~6节。
  • 上一篇文章: 犹太逾越节晚宴亲历记

  • 下一篇文章: 犹太料理——逾越节的无酵饼
  •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版权所有:犹太网 2004-2008 www.jewcn.com, 网络实名:犹太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声明  加盟合作  联系我们
    Powered by Jewcn